逻辑门的电路实现

  1. 1. 概论
  2. 2. 逻辑门分类
    1. 2.1. 逻辑符号
    2. 2.2. 集成逻辑门分类
      1. 2.2.1. 双极型集成逻辑门
      2. 2.2.2. 单极型集成逻辑门电路
  3. 3. 晶体管逻辑门
    1. 3.1. 器件特性
    2. 3.2. 晶体管与非门
    3. 3.3. TTL与非门
      1. 3.3.1. 分析假设
        1. 3.3.1.1. 1)逻辑电平
        2. 3.3.1.2. 2)导通电压
        3. 3.3.1.3. 3)电阻电压降
        4. 3.3.1.4. 4)钳位作用
      2. 3.3.2. TTL电路分析
        1. 3.3.2.1. 1)输入低电平(0.0-0.7V)
        2. 3.3.2.2. 2)输入高电平(2.1-3V)

本文为数电课程学习笔记,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概论

研究数字电路时,通常使用符号化的电路形式对其逻辑变化进行分析。然而在涉及电路实现,即把逻辑符号变为实际电路时,则要求设计者对实现逻辑门的电路具一定了解,避免设计要求超出电路容许范围而无法实现的状况。

逻辑门分类

逻辑电路一般使用与非门(NAND),或非门(NOR),非门(NOT)进行逻辑实现。与门(AND),或门(OR)通过串联非门实现。缓冲器则通过2个非门串联而成。

逻辑符号

集成逻辑门分类

双极型集成逻辑门

晶体管-晶体管逻辑门电路(TTL)

射极耦合逻辑门电路(ECL)

单极型集成逻辑门电路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逻辑门电路(CMOS)

电流模式逻辑门电路(CML)

晶体管逻辑门

器件特性

对于晶体管组成的逻辑门,我们需要先了解晶体管的电气特性。

NPN型晶体管

对于一个硅三极管,其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

一般而言,晶体管可分为三个工作区,分别对应不同的输出状态。

1)截止区:基极与射极电压差VBE<VBE(ON)V_{BE}<V_{BE(ON)}时,晶体管的双PN结反偏,仅存在极其微弱的漏电流,集电极输出电流ICI_C近似为零。

2)饱和区:VBE>VBE(ON)V_{BE}>V_{BE(ON)}VCE<VBEV_{CE}<V_{BE}时,晶体管的双PN结正偏,此时晶体管可视为一可变电阻,ICI_CVCEV_{CE}增大而急剧变化。

3)放大区:VBE>VBE(ON)V_{BE}>V_{BE(ON)}VCE>VBEV_{CE}>V_{BE}时,晶体管发射结正偏而集电结反偏,ICI_C不随VCEV_{CE}急剧变化,具有IBI_BICI_C间穏定的放大能力。

晶体管特性曲线

晶体管与非门

(待补充)

TTL与非门

TTL与非门的电路构成如下图。

TTL与非门

其中,T1符号代表一对共用集电极与基极的晶体管。

T1符号结构

分析假设

分析时使用以下假设:

1)逻辑电平

输入逻辑"0"对应电压为0V0.7V0V-0.7V

输入逻辑"1"对应电压为2.1V3V2.1V-3V

2)导通电压

二极管及晶体管导通电压VBE(ON)=0.7VV_{BE(ON)} = 0.7V

3)电阻电压降

仅当电流流过电阻时,电阻上才存在电压降。

无电流时电阻俩侧的电位相同,电位差为0。电流流过电阻时,由欧姆定律UR=IRU_R=IR及KVL定理,电阻俩侧的电势差与电阻上的电压降相等ΔV=UR=IR\Delta V=U_R=IR

附注:此处的二极管反向截止,用于演示无电流时电阻的状态。

电阻上无压降

4)钳位作用

二极管在导通后流过电流随电压指数上升,此时二极管与串联的限流电阻进行分压,电压降主要集中于限流电阻上。二极管俩端的电压近似恒定不变且为导通电压。

附注:晶体管中PN结正偏时可视为二极管等效分析,则在极间存在钳位效应。

二极管钳位电路仿真

TTL电路分析

应用上述条件以及晶体管相关知识,可建立分析TTL电路的基本思路。

1)输入低电平(0.0-0.7V)

假设任一输入为低电平,由输入端向输出端进行分析。

首先,假设晶体管T1的发射结处于正偏状态,则由二极管钳位作用可知T1的基极电压为 0.7-1.4V,T1的极电压关系为(VB>VC;VB>VEV_B>V_C;V_B>V_E),则T1的发射结与集电结均为正偏状态,T1处于饱和区。此外,由于T1双正偏,基极与集电极间压降VBC=0.7VV_{BC}=0.7V(钳位作用),

随后,分析T2晶体管状态。由于T1的基极电压为0.7-1.4V,则通过0.7V的压降后T2晶体管的基极电压为0.0-0.7V,T2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由于T2上近似无电流流过,则T2的发射结电压,即T3的基极电压可近似为0V,T3处于截止区。

然而,由于T2上无电流,T2的集电极电压可近似为5V,由此T4导通,经通俩个二极管的压降后输出端Y的电压为VY=5V1.4V=3.7VV_Y=5V-1.4V=3.7V,可视为输出高电平。

此时T4处于深度饱和区,输出高电平至后级电路的输出电流由晶体管T4的集电极电流提供。

附注:仿真元件的导通电压不一定为0.7V,仅供参考。

输出高平电时各点电位

高电平输出电流走向

2)输入高电平(2.1-3V)

当输入为高电平时,T1的基极不再受发射极电位的钳位作用影响而受T2与T3俩个晶体管钳位,此时有VT1B=VT1(BC)+VT2(ON)+VT3(ON)=2.1VV_{T1_B}=V_{T1(BC)}+V_{T2(ON)}+V_{T3(ON)}=2.1V,上述的三个值均由晶体管导通的钳位作用产生。

此时,T2、T3的基极电压分别为1.4V、0.7V。均大于导通电压,然而T4处于截止区(VBE<0.7VV_{BE}<0.7V,双结反偏),因此T3集电极上不存在大电流通路,T3处于深度饱和区。

同时,由于T3处于饱和区,可等效为一电阻,在低电流下无分压,输出点近似接地,此时输出为低电平。

输出低电平时,电流从外电路流入并经过T3晶体管集电极接地,又由于IB(T3)=constI_{B(T3)}=const(仅与T2相关)。由晶体管输出特性:IB(T3)I_{B(T3)}决定一个ICI_CVCEV_{CE}的关系函数,VCEV_{CE}随集电极电流ICI_C上升而增大,从而导致输出电压VY=VCE(T3)V_Y=V_{CE(T3)}上升至不定态(0.7V-2.1V)影响次级电路,存在限制电路的最大允许输出电流IOLmaxI_{OLmax}

输出低电平时各点电位

低电平输出电流走向